仁川航空大都市
仁川國際機場選址在永宗島與龍游島間的人工填海地上,于1992年11月展開了仁川機場和航空大都市的建設工程,共花了8年時間建造并加上6個月的試營運,仁川機場到2001年3月正式啟用。目前,韓國仁川國際機場,韓國最大的民用機場,成為亞洲重要的國際客運及貨運樞紐機場。2009年旅客和貨物吞吐量分別超過3000萬人次和240萬噸。伴隨機場發展,仁川航空大都市的建設也漸入佳境。
(1)韓國政府采取了政府主導的管理模式
仁川航空城的建設由韓國政府主導,基于后發優勢,韓國政府在航空城的規劃、建設中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慮,并提供多種優惠政策支持其發展。韓國政府機構在仁川航空城開發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如下:
首先,各級政府進行全方位規劃,機場公社逐步推進。
仁川機場成為韓國的國家戰略項目,為此各級政府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
國家戰略:仁川國際機場定位——東北亞樞紐的定位
地區規劃:仁川地區定位于韓國的經濟自由區,機場周邊納入特區規劃,定位為航空港灣物流城
航空城的規劃:與新機場規劃同步進行,參考國際領先經驗,對功能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
仁川機場公社作為國家機構,代表國家負責機場及周邊的建設開發。
機場公社戰略部專人負責定期回顧和調整規劃
機場公社戰略部負責招商推進
其次,韓國政府提供多種優惠招商政策。
土地租用。
BOT建設模式
土地租金低廉
符合最低投資標準的物流和制造業企業可減免土地租金的50%
稅收優惠。
關稅:機場自由貿易區內關稅減免
其他稅:進駐企業國稅/地稅不同額度的減免
便捷手續.
對區內企業提供便捷報關手續等
(2)韓國政府采取較為積極和警慎的態度對待“天空開放”問題
一是在1998年,韓國和美國簽署相互“天空開放”的協定后,韓國政府僅和和德國進行了貨郵“第五航權” 協議(航線會從原來的11條增加到12條)。
二是韓國通過直接的政府談判完成和法國關于增加航線和代碼共享的協議,這是在以往先由航空公司談判再由政府談判的做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是韓國的建設和交通部負責國際航空運輸的Yoo Han-jun部長認為:“韓國在航權自由化過程中,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的做法。不同于單純強調天空開放的政策,韓國更關注于逐步地解除管制并且通過單獨協商來發展雙邊合作”。
四是韓國還在積極推行東北亞國家的航權有限開放,并建立中、日、韓的三角貿易帶。
(3)韓國的兩家國家航空公司采取了比較積極的航空市場的自由化。
大韓航空2000年6月加入了”SkyTeam”聯盟;韓亞航空在2003年加入“StarAlliance”聯盟。
通過航空聯盟,韓國航空公司共享了聯盟航空公司的航線、拓展了代碼共享和里程積分的運作。